内蒙古卫生健康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会
当前位置:首页 > 通知公告 > 经验交流
通知公告

一所医院几代医疗人援非故事:远在异乡的坚守 ——自治区人民医院援非医疗纪实

T
Time:2018-09-12 浏览次数:5019次 分享更多:

党委办公室  医院党建园地  2018-09-11

远   在   异   乡

的   坚   守

                    一所医院几代医疗人

                    的援非故事

                     1982 - 2018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

                                                                                                                                       ------援非医疗纪实

卢旺达是非洲中东部的一个国家,全称卢旺达共和国,位于非洲中东部赤道南侧,是落后的农牧业国家,被联合国确定为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1962年7月3日,地处非洲北部的阿尔及利亚摆脱了殖民统治宣告独立,因独立引发的战乱导致法籍医生大面积撤离,一时阿尔及利亚陷入了严重缺医少药的境地,为此向中国政府求援。为支援阿尔及利亚及非洲国家的独立运动,1963年1月,中国政府向非洲派出了第一批援非医疗队。此后我国先后向非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派出过医疗队,累计派出医务人员两万多人次。1982年,内蒙古自治区承担了组建医疗队援助非洲卢旺达的任务,并向卢旺达派出了首批医疗队。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首批援非医疗队员的重要派出医院,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自此与非洲及卢旺达结下了不解的情缘,至今已有36年。

36年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的一批批医疗队员,不远万里奔赴到了非洲卢旺达,他们克服着难以想象的各种困难,坚守在非洲,为非洲人民送上了来自中国和中国内蒙古人民的深情厚谊,展现出了草原儿女不辱使命、为国争光、为内蒙古添彩的良好精神风貌,以及医学无国界、救死扶伤的大爱精神,成为了非洲兄弟的健康守护者和中非友谊的传递者,更是中国承担大国责任、无私援助非洲兄弟的实践者。这里有刚刚入选为第19批援非医疗队队员即将出征的年轻医者;也有夫妇两人先后作为援非队员完成使命的知名专家;更有作为自治区首批的援非医疗队员,因情系非洲四次赴非工作的老医者……在第19批援非医疗队即将出征之际,我们仅摘取我院部分援非医疗队员的故事以飨读者。

真 情 卢 旺 达

1982年2月,内蒙古人民医院接受自治区卫生厅(现卫计委)首批援非医疗任务,派陈俊彦、哈松卦、方宝臻、王桂兰赴卢旺达共和国参加为期两年的援非医疗任务。

1982年,医院参加自治区首批

赴卢旺达医疗队队员出发前合影

  医疗队的驻地是距离首都110公里的基本戈省医院。抵达卢旺达后,迎接他们的并没有太多的鲜花和掌声,而是简陋的环境,稀少的医疗资源,还有卢旺达人民对中国医生医术的怀疑。但很快,医疗队用自己的技术和真诚赢得了当地人民的尊敬,当时的卢旺达总统经常邀请医疗队为他和他的家人看病。当地的贵族以前经常出入法国和比利时的高档医院,可是后来却成了中国医疗队的“常客”,就连他们重大的喜庆场合都经常邀请医疗队员们参加。医疗队成了联系“中非友谊”的使者。

1992年,医院组织十名医务人员组成自治区第6批援卢旺达医疗队(图中后排左到右分别为郝凤桂、高元烈、哈松卦、白秀玲,前排左到右分别为王耀国、贾久芝、贾岑、刁泰昌、谭建南、丁连举)

1992年4月,我国派出第6批医疗队。在这批大医疗队中有一支由10人组成的“援卢”小医疗队,他们都是内蒙古人民医院抽调的骨干人员,包括6名副主任医师以上专家,2名高年资主治医师和1名手术室的护师,分别担负着内、外、妇、儿、手术、针灸科等主要工作。也就是说,基本戈省医院的医疗任务基本上全部落在这支医疗队的肩上。

医疗队员与当地医务人员合影(左三是丁连举,右二是刁泰昌)

两年的时间,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讲并不算长,然而要远离祖国亲人到一个陌生遥远的国家生活、工作两年之久,确不是件容易的事。那个时候,医疗队员们每每谈及国内的亲人,他们总是会流露出深深的思念之情。出国前,当时的医疗队长贾久芝有条严格的规定,要求大家遵守。即医疗队到了卢旺达寄给亲人的第一封信必须要在同一天从卢发出,家属寄给队员们的第一封信也必须在同一天从呼和浩特发出。这样,所有队员们和家属都能在同一天看到亲人们的来信。原来,贾久芝的爱人方宝臻于1982至1984年就作为医疗队员在这里工作过,身为内蒙古第一批援非医疗队员的家属,贾久芝有着深切的体会,他完全理解队员们的心里所感。

到国外工作,最难的事莫过于语言关了。出国前,他们都集训了半年的法语。可当地人一般都讲卢旺达语,只有官方才讲法语,况且他们学习的那些法语根本不足以满足工作之需。为了适应语言环境,他们使出“浑身解数”。当时54岁的儿科副主任医师贾岑,每天早上一起床就背卢语单词和法语单词,平时他的白衣兜里总是装着自制的“词典”,经过4个月的苦练,他很快就能用卢语查房、交代病情了。



八旬老医者的

四次“援非”之旅

今年已80岁高龄的哈松卦是内蒙古人民医院原妇产科主任,有着十分丰富的援非经历。

1982年,内蒙古自治区首次开展援非医疗行动,自治区卫生厅从全区各地筛选各科大夫赴卢旺达进行为期两年的援非医疗,哈松卦就是内蒙古人民医院4名援非医生中的一员。“那时,当地的医生看不起中国医生,而且当地根本就没有女医生,他们想怎么女医生还能给做手术呢?”哈松卦笑着说。

卢旺达妇女普遍骨盆狭小,生孩子的时候难产的特别多,剖腹产经常出现。一次,一位当地妇女子宫破裂出现大出血,哈松卦与医疗队员们配合默契、互相支持,对她进行了三天三夜的大抢救,硬是从死神手中夺回了她的性命。哈松卦回忆道,“术后,我再次见这个人是在集市上,她哭着抓着我的手说‘谢谢你,是你救了我的命’”。

1988年8月,哈松卦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派到非洲科摩罗工作,当时49岁的她独自一人再一次踏上了去非洲的旅程。“援外是一种外交工作,出去就要树立一种中国的形象”,哈松卦抱着这样的信念来到科摩罗。受益于良好的学习习惯,她可以说一口流利的法语,因此,不仅是精湛的医术,流利的外语也令当地法籍医生为之侧目,当地人对于中国医生有了全新的认识。

援外的经历让哈松卦对非洲的医疗水平感触颇深,也更加坚定了她援外的决心。此后,她又去了两次卢旺达,其中一次还经历了卢旺达内战,当时通讯全面瘫痪,到处是持枪士兵和流匪,这些中国医生没有食物和饮水,没有护照,在向坦桑尼亚撤离的时候,被士兵扣留,需要缴纳一定的费用才可以通过。但是,连水都喝不上的医生们哪里有钱,长期的紧张与压力使得大部分医生开始恐慌,这时充当翻译的哈松卦硬着头皮走上前去,轮番用法语、英语、卢旺达语与他们交涉,不知是她那真诚的态度、流利的语言感动了对方,还是中国医疗队这一响亮的“名字”产生了作用,51名中国援卢人员连同他们乘坐的车辆,终于被获准进入坦桑尼亚。

                                                                                                                   卢旺达总统接见医疗队员,

                                                                                                                    图中与总统握手的为哈松卦

尽管如此,哈松卦还是放不下那些得不到救治的非洲人民。1999年,她第四次踏上了前往非洲的旅程。在卢旺达工作期间,一场意外的车祸使她乘坐的汽车发生了侧翻,她不幸颈椎骨折,不得不被紧急送回国内接受手术治疗。这次意外的事故,也将她的援非旅程划上了句号。

如今的哈松卦虽已八十高龄,但是精神矍铄、乐观开朗,除了掌握汉语和两种少数民族语言外,还掌握了法语、俄语及两种非洲当地俚语。在非洲援外8年,她与曾工作过的非洲医生建立了亲人般的关系,她用精湛的医术与善良的人品,赢了非洲人民的尊敬,树立了中国医生,内蒙古人民的形象。“现在想起来,感觉人生没有遗憾,我很自豪”,哈松卦每每提起,总是满面笑容。

2007年4月,卢旺达卫生部长达瓦西奈为祝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特发来贺信,在贺信中高度赞扬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医护人员的人道主义精神,感谢医疗队为加深两国人民友谊而做出的突出贡献。


援非医疗队中的

“无名英雄”

在援非医疗队中,还有一群特殊的援外队员:他们负责厨房烹饪,七尺灶台是他们的办公桌,锅碗瓢盆是他们的武器装备,他们默默无闻地工作,为援外医疗队员提供后勤营养保障。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援卢旺达医疗队中,也有这样几位“厨师”队员,他们就是医院伙食科的王耀国、杨秀云,还有曾经两次参加援非任务的师平生。帮厨队员洗好的食材,都要在他们那里“考核通过”。厨房的工作繁琐而辛苦,如果把援外医师比作前方战线的战士,那么伙食保障无疑是最重要的后勤供给。“人是铁,饭是钢,吃饱喝足不想家”。他们知道,只有尽心尽力把伙食解决好,才能让远离祖国的援外队员们不会思乡,继而安心工作,使医疗队的氛围更加浓切。

2005年,内蒙古第12批援卢旺达医疗队队长龚莉(左二)、厨师师平生(左一)在卢旺达慈善院看望当地儿童

师平生师傅很有爱心,碰到当地小朋友,他都会并用法语打招呼,并散发一些随身带的零食糖果。为什么要参加援外?当问到这个问题,师平生师傅自己也说不清楚。但有一点他很确定,援非是一种责任,而为了这种责任,有时还得有牺牲精神。在他第二次援非期间,他唯一的女儿及女婿突发车祸双双遇难,作为父亲的他,强忍住痛失爱女的悲痛心情,回国简单处理完女儿女婿的后事,就又毅然地返回了非洲,直到任务结束。

王耀国师傅在援非的经历中正赶上卢旺达内战爆发,在医疗队撤离的过程中还肩负起“司机”的重任,连续驾车18个小时,穿越荒漠草原,艰苦跋涉1500多公里,最终带着队员们安全抵达,从没叫过一声苦,掉过一滴泪。

医者之爱:

前赴后继 薪火相传

在那战火纷飞、贫瘠的非洲土地上,卢旺达共和国的基本戈省医院,这群来自中国内蒙古的医务工作者,顶着炮火、迎着硝烟,在异国他乡诠释着“救死扶伤,医者仁心”这一永恒的誓言。从第一批派出4名队员参加援非医疗任务,到第6批的单独组队,以及后来的几批派队员参加,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始终把援非医疗当作重要的政治任务来落实,要什么专业就抽什么专业,要几个人就派几个人,在政治表现、业务素质、团队合作等方面进行精挑细选,确保派出队员的政治过硬、业务精湛、团结合作,为自治区历届援非医疗队的圆满完成任务发挥了积极的作用。36年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单独组队赴非开展援非医疗1次,选派队员参加援非医疗队7批,共派出骨科、妇产科、精神卫生科、儿科、胸外科、麻醉科、中医科、内科、伙食科等科室的援非医疗队员25人次。

2005年,内科龚莉、骨科黎明、妇产科苏图娅和伙食科师平生加入内蒙古自治区第12批援卢旺达医疗队,龚莉任队长。

1993年,原国家卫生部召开“第三次全国医疗队工作会议”,内蒙古人民医院、自治区卫生厅外事办公室及兄弟医院的3名同志受到表彰和嘉奖,分别被评为优秀医疗队员和先进管理人员。

2006年,卢旺达卫生部长会见以时任卫生厅厅长杨成旺(右三)为团长的内蒙古卫生代表团

2008年12月5日,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45周年纪念暨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韩启德为获奖集体和个人颁奖。我区第12批援卢旺达医疗队队长,内蒙古人民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龚莉获“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龚莉与当地群众

2005年,骨科医生黎明随第12批内蒙古援非医疗队抵达卢旺达。由于时差原因,队员们大多数还没有调整过来,此时,一名当地少年被紧急送到医院。深可见骨的刀伤由脖子蔓延到了腰间,黑人少年伤势严重,此时正值前后两批医疗队交接,事物繁杂。当时,黎明二话没说,立即接收了这名患者。语言不通的他临时找了一位曾在中国留学过的当地青年,就这样,连比划带猜,在其他人还在倒时差的时候,黎明已经在为患者手术了。经过了3个多小时的手术,患者伤势得到了有效控制,3天后康复出院。这是他到非洲的“首术”。

    黎明在做手术

2007年,卢旺达卫生部部长为医疗队授奖

两年的辛勤工作得到了当地人民的高度赞誉,在他即将回国的时候,一位非洲同仁给他送来了“特别”的礼物。这位黑人医生用了近3个月的工资为他买了1件衬衫、1条裤子、1根皮带和1双皮鞋,而且衣物尺寸“出人意料”的合适。原来,早在半个月前,基本戈省医院就以给医生更换手术服为由,为他量了尺寸。“这是非洲人民精心准备了半个月的礼物!”黎明十分感动,当即拿出身上全部的现金,要交给这些善良的人们,但是黑人医生拒绝了。“他们真的很艰苦,自己连饭都吃不上,还为我准备礼物,我觉得这两年在这里的所有累所有苦都值得”!


两次参加援卢旺达医疗任务的苏托亚(右一)

参加第十批援卢旺达医疗任务的艾荣(左一)

“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使命,这些事总是要有人去做的,就是要这么一代一代的做下去,我们不能说我代表祖国去做了什么事,有多么伟大,而是我们作为医务工作者,当有人需要我们,无论是哪里,无论是哪个种族,我们都能做到无愧于我的职业,就是这样的。以前的人是这样的,以后去卢旺达的人也还是会这样的。”就在前几天,即将“出征”的史斌医生坦然说道。

骨科医生史斌作为内蒙古第19批援非医疗队的一员即将远赴非洲卢旺达。----史斌

2008年,史斌转业到内蒙古人民医院骨科工作,10年后的今天,史斌作为内蒙古第19批援非医疗队的一员,即将代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代表内蒙古,代表中国,远赴非洲卢旺达践行自己的使命。此前,史斌只是从前辈们的口中听说过卢旺达援非医疗行动,却因种种因素没能参加,曾经身为军人,现在身为医者,这样的双重身份让史斌有了更多的责任。所以,留下家中还在上学的儿子,年迈多病的父母,同为医务人员的妻子,史斌仍是接过了援非卢旺达的接力棒,去到语言不通、经济落后、物资匮乏的异国他乡践行自己神圣崇高的使命。

9月7日下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隆重举行援卢旺达医疗队队员欢送座谈会。亲切问候、欢送即将出征的第19批援卢旺达医疗队员史斌。

医者行医,医治的真正意义不仅仅是对患者体征、功能、器官的检查和疗救,同时是对一个个痛苦病体的情怀关爱,对一个个充满期冀的患者的生命慰藉,无关贫富、种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援非医疗专家们不仅妙手仁心救治患者,用36年延续不断的坚持,实践了医者对职业和人类生命的神圣承诺,更用爱浇铸起友谊的桥梁,向非洲乃至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爱和平,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这些白衣使者们正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中国援外医疗队的精神——“不畏艰险,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历次参加

自治区援卢旺达医疗队员名单

审核/丁瑞、郑晓丽

文字/王博阳、张晶

排版/白晓宇